發(fā)布時間:2017-10-09 11:50:37
標簽:集裝箱 國際
瀏覽(18185)
無奈,航運業(yè)在此前已經經歷了太長的冬天,依靠傳統(tǒng)“擰毛巾”式的控成本,毛巾里已經實在擠不出太多的水分了??梢哉f,控制成本也同樣面臨著“創(chuàng)新”的迫切需求,于是,在一片“共享經濟”的呼喊聲中,有人將目光投向了集裝箱設備。
一、 集裝箱,是否能夠參與“共享經濟”的盛宴?
1、市場足夠大:全球海運集裝箱總數超過4000萬TEU,如果每個新箱按照1萬元人民幣的平均造價計算,這就是一個4000億人民幣的大市場;如果再加上鐵路箱、航空箱、陸用建筑集裝箱等衍生產品,其市場空間將更大。
2、通用性足夠強:集裝箱生產是嚴格按照全球統(tǒng)一標準進行生產的,世界各地的集裝箱裝卸設備在技術方面也具有很強的通用性,這就為“共享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,使得其可行性大為提升。
3、自帶數據流量:很多共享單車的運營者或者支持者宣稱,共享單車賺的不是租金,而是消費者的出行數據,這是有價值的部分。但這個騎行數據,如果與集裝箱的流量數據相比,簡直就是太“low”了,因為全球每年超過10萬億美元的貨物,其中很大比例是直接裝載在集裝箱里面運往世界各地,這個想象空間,實在是太大了。
4、有利于提升效率。集裝箱船隊和箱隊之間,存在一定的配比關系,按照全球集裝箱船總運力2000萬TEU計算,當前的平均配比約為1;2,如果能通過推廣集裝箱得共享,將箱位比降到1:1.5的比例,全球至少可以減少1000萬TEU的海運集裝箱,可以極大地降低運營成本。
上述觀點,不僅僅停留在理念上,也有實踐的支持:
首先,絕大多數的集裝箱設備,本來就是天然帶有共享經濟屬性的。因為貨主訂艙以后,所取得的是對于集裝箱設備一定時期的使用權,當運輸完成以后,集裝箱回到班輪公司手中,投入下一輪的運輸,從這個意義上講,不同貨主事實上對同一個集裝箱實現(xiàn)了“共享”。
其次,當前少量班輪公司之間已經開始嘗試在特定地區(qū)實現(xiàn)集裝箱設備的“共享”,比如A公司在某地有訂艙需求,但沒有合適的設備,而B公司正好在該地有閑置設備,A、B公司之間也簽訂了“集裝箱設備共享協(xié)議”,那么,A公司就可以用B公司的集裝箱接受訂艙。
二、“共享集裝箱”,的瓶頸是什么?
既然“共享集裝箱”這么美好,那為什么不抓緊推廣呢?一般的觀點認為,推廣 “共享集裝箱”,存在著比較顯著的瓶頸:
1、信息技術瓶頸。 實現(xiàn)“共享經濟”的一個前提,就是要通過技術手段迅速實現(xiàn)需求和資源的匹配,這一方面需要信息技術的提升,另一方面還要求設備本身能夠符合信息采集要求。目前,物聯(lián)網技術在集裝箱設備上的應用才剛剛提上議事日程,集裝箱實現(xiàn)全球雙向智能定位的技術遠未實現(xiàn)。
2、各國監(jiān)管的限制。集裝箱既不像船舶那樣只能在海上航行,也不像卡車那樣只能在陸上行駛,而是能夠實現(xiàn)海陸聯(lián)運的一種特殊設備,這也意味著對其的監(jiān)管有比較嚴格的要求,而事實上各國監(jiān)管機構也都對集裝箱有一整套的監(jiān)管體系。比如說,用于國際運輸的集裝箱設備,未經許可就不可以隨意用于國內運輸。所以,要實現(xiàn)“共享經濟”,首先要了解和滿足各國監(jiān)管機構的要求。
3、商業(yè)模式的局限。在班輪公司眼中,集裝箱是船舶在陸上的延伸,也就是說,“船”和“箱”的主體是不可分割的。這是支撐當前集裝箱運輸商業(yè)模式運行的基礎理念。要推行“共享集裝箱”,必須要在“船箱分離”的理念下,重構商業(yè)模式,要不然,在現(xiàn)行商業(yè)模式下推行“共享集裝箱”,只會增加交易環(huán)節(jié)(貨方需分別聯(lián)系船公司和箱公司),卻不會降低交易成本(船公司對于“貨主自有箱”通常沒有運費優(yōu)惠);此外,由于全球貨物流不平衡的特性,如果集裝箱的提供者不能依托船公司遍布全球的運輸網絡,那么,僅僅是調運空箱就是一筆巨額的開銷,在經濟性上不一定合理。
信息技術、監(jiān)管政策、商業(yè)模式猶如壓在集裝箱共享經濟頭上的“三座大山”,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幾個問題,“共享集裝箱”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遙不可解的夢想。另外,如果有國際搬家需求,可以聯(lián)系專業(yè)的四通搬家公司,服務熱線:4000038686。
四通搬家保障
讓您放心搬家
爽約5倍賠
期詐3倍賠
亂收費2倍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