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7-03-09 14:54:33
標(biāo)簽:
瀏覽(38674)
駱有善說,他搬過4次家,就數(shù)此次感到希奇。本以為這1生就在老屋里走完了,沒想到,遇上了好政策,還能搬進了81平方米的新樓房。
曩昔的3次搬家,每次都要大車、小車地搬兩3天,衣服、柜子、柴禾、煤炭1樣也不舍得丟。俗語說,“越搬越窮”。以往1提起搬家,駱有善心里里總有說不出的難熬痛苦。
但是此次搬樓房,駱有善卻是1身輕松。新居子里的全部家具都是新購置的。兩天前,后代們已將老人們的換洗衣服搬到了新居。搬家是日,兩位老人只抱著成親50年時拍的紀(jì)念照,輕輕松松走進了新居。
執(zhí)意要在本日搬場,是由于是日是兩位老人成親55周年數(shù)念日。55年前,兩位老人手牽手走進了連隊的地窩子,了新的生涯。那時,家里的床是幾塊在磚塊上擔(dān)成的,在地窩子中央用磚塊壘1個4方堆就是餐桌,的電器是個手電筒。記得剛成親不久,農(nóng)場來了1位老赤軍給他們開會。會上老赤軍動情地告訴他們:“要盡力建設(shè)社會主義,如今雖然苦點,但在大師的盡力下,我們必然能過上‘點燈不消油,犁地不消牛,樓上樓下電燈電話’的共產(chǎn)主義幸福生涯。”兩口子回到到地窩子后,怎樣也想欠亨:房頂上若何住人,住在上面的人若何上往?為此兩人鬧了不少笑話。兩年后,他們有了第1個孩子,家也從地窩子搬到了干打壘的平房。屋子亮堂多了,床腿也從磚塊換成了4條腿的楊木板凳,餐桌也變?yōu)榱丝梢苿拥臈钅咀雷印?/p>
1974年,駱有善佳耦搬了第2次家,此次他們住進了磚房,地坪是磚塊展成的,楊木餐桌換成了8仙桌,家里第1次安上了電燈。駱有善1努力,跑到40多千米外的瑪納斯縣,買回了1臺“紅燈”牌收音機。這成了家里甚至全連職工的大喜事。每到薄暮,勞累了1天的職工們便圍坐在駱有善家的院子里,聽“匣子”里的聲音,這幾近成了連隊許多職產(chǎn)業(yè)余生涯的全體。駱有善說,他至今另有喜鬧不喜靜的嗜好,大概就是那時留下的“后遺癥”。
到1976年,駱有善已是10個孩子的父親了,家里食糧不敷吃,衣服不敷穿,床展不敷住。為此,駱有善在房前屋后栽培了幾百棵白楊樹。等樹長起來后,就在樹木間架吊床,在樹林里養(yǎng)雞。他的后代回憶說,那時,天天薄暮康樂的事就是提著柳條筐,在樹林里撿拾雞蛋。就在駱有善日子過得艱難的時刻,黨的101屆3中全會召開了,改造開放的東風(fēng)吹到了新湖農(nóng)場,1切都產(chǎn)生了變更。食糧夠吃了,各種物品也逐漸雄厚起來了。駱有善的幾百棵楊樹使他無心中走上了敷裕之路后,他又在屋后蓋了幾間屋子,解決了家里人的住房難問題。
1994年,在他第3次搬家的時刻,生涯條件了很大改觀,家里有了電視機,還安裝了電話。